更多服务
能培养奥数冠军,为何培养不出一流数学家?
日期:2019-07-31 浏览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的2018年的毕业生去向显示,大部分本科生选择了升学,而88%的研究生选择就业,其中金融方向占了一大半,其次为教育、IT,都是赚钱多的热门行业,从事科学研究的数量非常少。

特约作者 | 杨三喜 教育领域资深媒体人

7月20日,2019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结果出炉,中国队在4年后重登冠军宝座,以227分的总成绩与美国队并列世界第一,其中2名队员获得满分,6名队员全部摘得金牌,这也是8年来中国队员再次全部摘金。这次重回巅峰,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学生的奥数实力。

然而,中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奥赛金牌得主,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一些天赋异禀的数学头脑,如遁入空门的柳智宇、从北大肄业的付云皓,其后续命运更是令人唏嘘。

重回巅峰,并不意味着全民奥数是对的

过去几年,中国连续四次无缘IMO团体冠军,引发了对中国学生奥数竞赛能力下滑的质疑,今年2月底的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上,中国队6名参赛者仅获得4银1铜、团队第6名的成绩,把这种担忧和质疑推向了高潮。

舆论把矛头指向了教育部推出的旨在让奥赛与升学脱钩,为全民奥数热降温的禁奥令。但实际上,中国队在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中失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队并没有派出最强大的阵容,一定程度上是抱着“练兵”的态度在参赛。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开始注重中小学数学教育,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对奥数的重视程度都在上升,数学尖子们的受训强度并不比中国弱,并且很多亚裔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其竞赛水平不亚于在国内接受训练的学生。此次美国队与中国并列第一,从照片中可以发现,6名美国队员中,就有5人是亚裔面孔,随着国际奥数竞争愈发激烈,中国队自然很难始终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

但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学习奥数的人并不多。而且,参与者更多是因为对数学有兴趣。而全民奥数,并将成绩与升学挂钩,并不应被视为提升奥赛竞争力的正途,只会增加家庭教育负担和孩子的学习负担。

把大量对奥数没有兴趣,且不适合学习奥数的孩子绑进全民奥数热的战车中,不仅无法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反而将适得其反。所以,既不能因为一场比赛的失利,就质疑“禁奥令”让中国学生奥数能力下降了,也不能因为中国队重回巅峰,就认为应该重回全民奥数培训的老路。

中国的奥数冠军去哪了?

今年IMO结果出炉之后,6名队员中的3人目前已经确认获得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被保送至清华北大,这是多数奥数冠军的命运,但这些最杰出的数学头脑,进入清华北大之后的表现如何呢?

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共有20多次获得团体冠军。可以说,中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奥数冠军。但几十年来,中国本土尚无一人获得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1982年获奖的丘成桐为美籍,2006年获奖陶哲轩为澳大利亚籍,且他们都没有在国内接受教育的经历。

而美国奥数队中走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其中就包括美国第一个分析人类DNA的团队负责人,美国不少菲尔兹奖得主也都有参赛经历。有数据统计,2000年以后的14位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IMO的获奖记录。“现在参赛的学生,10年后将成为世界上握着知识、智慧金钥匙的劳动者,未来属于他们”,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连任两届IMO主席的雅科夫列夫的这句话并非虚言。

引自知乎王玉超博士

然而,中国的不少数学天才,却滑落人间。曾被誉为“数学天才”的柳智宇的前后反差最为激烈,柳智宇两次代表中国参加IMO,两次夺得金牌,其中2006年获得了满分金牌,后保送到北大。

与柳智宇同年参赛的德国小伙子彼得·舒尔茨在2006年仅获得金牌,略逊于柳智宇的满分成绩。但在去年举办的第2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舒尔茨因为在算数代数几何上的成就摘得了菲尔兹奖。而柳智宇却在2010年放弃麻省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遁入空门,成为北京龙泉寺的贤宇法师。

彼得·舒尔茨

柳智宇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曾经连续两年IMO上获得满分金牌,被评价为“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的付云皓,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多门科目挂科,最后从北大肄业。去年人物杂志一篇饱受争议《奥数天才坠落之后》,才让付云皓重回人们的视野。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的2018年的毕业生去向显示,大部分本科生选择了升学,而88%的研究生选择就业,其中金融方向占了一大半,其次为教育、IT,都是赚钱多的热门行业,从事科学研究的数量非常少。

中国并不缺最聪明的数学天才,但可惜的是,似乎缺乏把这些少年天才锤炼成器的土壤和机制。

一流数学人才如何培养

对待奥数,固然不可过于功利化,将之作为升学的门槛,但是也不宜妖魔化奥数,实际上,奥数对于训练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数理化的兴趣都非常有效。曾入选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集训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许晨阳便坦承,从奥数上获得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其受益终身。

但是,功利化的奥数教育并不是培养一流数学人才的途径

在美国,奥数人才选拔和培训主要由非营利性质的行业协会和学校组织,非商业化运作、公益性较强是其鲜明特征。美国排名前三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不仅没有奥数课,也没有所谓的奥数教育,更没有对数学(及任何学科)特长生进行特招,绝大多数学生也不做任何学科的竞赛活动,但这里却IMO金银牌得主扎堆。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的讨论课

另外,奥数金牌并不是升学的通行证,一流大学招生并不只看竞赛成绩。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有位连夺两届国际奥赛金牌的学生,据说就因文理偏科严重,被数所“常春藤名校”拒绝,最终去了一所州立大学。

正是这种机制,保障了众多奥赛金牌得主更多是出于对奥数的真心喜欢,保障了参赛选手能获得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而中国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很少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导致知识面过窄,既不符合教育规律、成长规律,也不利于人才的后续成长。

缺乏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真正兴趣无疑是一流数学人才难产的原因。虽然我国奥数热高烧不退,仅在北京,奥数培训市场就可能达到数十亿的市场规模。家长不惜耗费重金送孩子去参加奥数培训,可是空有“全民奥数热”的虚火,数学并不是受欢迎的学科,家长普遍认为数学没有前途,不愿意让孩子学数学、研究数学,绝大多数人只是把竞赛证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就是这种“不真诚”的奥数热的坚定反对者。他一再强调,带有功利目的的学习和研究都不可能走太远,要成为一流数学家只能“为学问而学问”“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对数学的美感,竞赛和成才并无正相关”

另外,他对高考招生中应用性学科受追捧,而基础学科遇冷的情况痛心疾首。他说:“科技的发展,如果单纯靠并购公司或学别人已经完成的工作,只会远远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因为科学技术最后10%的工作,一定需要很多基础科学在前面引导,而基础科学的基础就是数学。”

作为基础学科,一流数学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稳定的工作环境,要让研究者能够静心坐冷板凳、专注于学问。据任正非介绍,华为至少有 700 名数学家、800 多名物理学家、120 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日前,华为内部邮件公布了8名天才少年的年薪方案,8名人员全部为2019届应届博士生,其年薪最低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正是这样的投入,支撑着华为的技术大厦。正如丘成桐所言,“假如边工作还要边担心能否喂饱小孩,是做不好研究的。”

另外,除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为研究者松绑,打造更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搭建让青年学生接触世界一流学者的平台,也至为关键。

第4540期 转载:腾讯 今日话题 特约作者 | 杨三喜 教育领域资深媒体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